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滚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发表时间:2021-03-23 11:44

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百年夙愿。1978年,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在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又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持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1840年鸦片战争,将古老而富饶的中国拖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剥削和压迫。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百年夙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瞄准现代化目标,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紧迫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压制,我国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国防建设,以及发展为国防建设服务的重工业,导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较慢。1971年,国际社会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意味着中美关系解冻,我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好转。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握到世界主题正在发生转换,即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便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努力,我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夙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但是,这种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内容主要限于物质和文化生活层面。

人民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有了提高生活品质的新需要。人民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对政治、生态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人民期盼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2020年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人民的新期待,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同时,对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战略谋划。“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全面规划了现代化目标,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方位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和规划,持续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而完成了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我国凭借自己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成功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实际上是一个先通过独立自主的国内循环,进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世界经济外循环的历史过程。当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时,西方国家秉持冷战思维,开始在高新技术等方面阻碍我们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作出一系列逆全球化的行为。

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世界发展大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高新技术的持续应用。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意味着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一个自主创新基础上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成,这就为进一步引领新一轮国际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构建起对外开放新的优势。这样的现代化,才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新的牢不可破的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远大理想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进行了抗争,寻求了各种道路,最后都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出路。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使命,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第一步就是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第二步,就是要迅速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随后,制定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为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条件。

富起来的历史任务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战略机遇期,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将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改革开放的战略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奋斗,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有了更多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自由,有了更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人民享受到了更加自由的生活,也享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实际上指的是比较低水平的现代化。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后,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的任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战略谋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更高水平上,通过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产出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商品。在此基础上,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全面现代化,通过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谋划的战略安排,将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奠定必要基础。

(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备案信息:闽ICP备12020246号
通讯地址:三明市东新一路“两馆一宫”A座1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