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滚动:

四领一促丨两岸青年续写三明发展新篇章

发表时间:2024-04-22 16:32

三明与台湾地缘相近、商缘相连,有两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广袤的三明红土地上来了大批台湾年轻人,他们在三明投资城建、服务乡村,续写发展新篇章。




两岸制茶经验

大田美人茶的新发展

“早年,我父亲在大陆走访多地后,最终被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招商引资政策所吸引。”追随父辈的足迹,2009年,90后台湾青年彭安源也来到三明市大田县,种茶600多亩,成功将台湾美人茶的种植技术引进大陆。如今,14年过去,在两岸青年的努力下,大田美人茶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具有大田本土特色的亮丽名片。

图片

彭安源制茶

彭安源的父亲是大田开办台资企业的第一人。1999年,他来到大田,给这里带来了软枝乌龙、金萱等台茶优良品种和台湾东方美人茶制茶工艺,并从台湾地区引进了萎凋槽、摇青机、杀青机、速包机、平板机、烘干机、真空包装机等百余套先进制茶设备。这些设备有效改善了大田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很快就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图片
大田美人茶烘干过程

台湾美人茶口感的特别之处,源于茶树嫩芽嫩叶被小绿叶蝉叮咬吸食后所分泌的一种水解酶,进而散发芳香气味。蝉的吸食程度越高,茶的果香蜜味就越浓。茶叶引进之后,彭安源保留了台湾美人茶的独特口感,又在制茶工艺方面,增加了“回润”的环节,让茶叶回潮,有利于揉捻做形,让做出来的茶叶形状更美观。

大田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林乐全第一次冲泡美人茶时曾这样形容:“大田美人茶叶质肥厚,茶叶内含物质多,耐泡。当沸水入瓷杯,叶芽舒展,旋转飞沉,一如美人翩跹起舞。”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围绕现代化美人茶制作,大田县创建了大仙峰·茶美人景区、美人茶主题馆、海峡两岸茶文化博览园等多个美人茶品牌项目,帮助美人茶从两岸交流的“小产业”过渡到民生致富“大产业”。如今,大田美人茶文创园已入驻50多家两岸茶企。大田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大田美人茶面积7万亩,年产美人茶4200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的70%以上,大田也成了中国美人茶之乡。

然而,茶产业的发展仍在迭代,两岸青年的技术交流也未止步。2023年6月,在两岸美人茶交流活动中,大田乌龙茶科技小院责任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金珊与台湾地区六代茶人、乌龙茶品质研究专家张庆泉,就大田美人茶的品质特征、美人茶的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展开探讨,为大田美人茶的新一轮发展探路。这批有想法、有干劲的两岸青年,为美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图片
台湾专家张庆泉研究茶叶口味

24岁的音乐制作人林啟得,以家乡的大田美人茶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他说在外做音乐,每次一喝茶,脑海里都会想起家乡美人茶的味道。一曲《大田后生仔》,表达了他对家乡生活的眷恋。

大田县乡下人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启双,通过网络直播卖茶,在大田开设第一个网络直播账户。一场直播下来,收益额是之前的好几番。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生陈春梅,针对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致力于大田美人茶后续高端市场的开发,让游客不仅能赏茶吃茶,还能玩茶,实现生态茶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22年11月,三明市获批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源自台湾地区的大田美人茶产业为三明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作出了生动注脚,来自两岸的青年交流互鉴,续写两岸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精神的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发展的青年方案



2023年8月,福建跨界自造文创团队邀请来自台湾大叶大学的林永恩老师在三明闽台乡建乡创交流中心,为两岸青年分享“地方公共场域的再生与创作”的课程。课程通过翔实案例,分析了近年来两岸青年在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新经验新做法。林永恩指出,两岸青年在场域合作的项目中经常会出现偏台湾化或偏大陆化的现象,城乡要融合发展,两岸的头脑和经验也需要相互打通、相互融合。

图片

福建跨界自造文创团队暑期活动

台湾地区的建筑设计师做大陆的公共场域设计,常常会沿用“邻里社区”的概念——像经营一家百年老店一样,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去提升该场域里人的幸福感。例如,近期由两岸青年合作计划推出的漳州扶摇村关帝庙文创设计项目,团队对产品细节的把控极其严苛。他们希望借由产品传递的不仅是品牌,更是人文关怀,让庙堂外的人走进来并与这里产生情感连接。而大陆的设计师做公共场域设计有普适化的特点,一方面参照其他公共地域的设计,另一方面常是按照样板工程来打造,寻求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例如,两岸青年在清流县赖坊镇姚家村打造的千亩樱花园,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也有不少客户前来学习经验。

福建跨界自造文创团队负责人吴斯坦在2023年组织台湾高校青年和大陆高校青年到三明市岩前镇参与乡建乡创驻村陪伴运营基地建设时,也观察到这个现象。于是,他把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安排进一个宿舍,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让他们经手项目实操,以期两岸青年的思维能碰撞出火花。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廖文钰在岩前镇和来自台湾的小伙伴郑麒峻在一次就寝时,就宿舍的座椅聊了起来。郑麒峻谈到,台湾地区在设计宿舍座椅的时候喜欢量身定制,让大学生找到自己坐得最舒服的高度。这种高度聚焦个性化需求的设计理念让廖文钰不禁赞叹,在他的印象里,身边所有的座椅都是批量化生产的,一个车间一天能产出上万把座椅。对于这种批量生产的速度,郑麒峻也深为敬佩。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团队中经常发生。两岸青年在思想碰撞中相互了解,在项目实操中相互配合,共同成长。来自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的青年学生吴雅慧在谈到两岸青年共同设计建造的稻田水吧建筑时感到很骄傲。旋转的楼梯、小洋楼式的建筑,带有咖啡、吧台的便利店,这种原先只会在城区看到的基础设施,如今出现在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村的400亩稻田边上。这栋建筑不仅让种稻的村民有了方便饮水的场所,建筑的背后还蕴含了台湾“邻里社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吴雅慧说,这栋建筑的设计团队之所以在农村做这样极富艺术性的尝试,是因为他们相信已经脱贫后的农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艺术熏陶和接触美学的资格。他们希望农村的农民不仅在物质收入上能够赶超城市居民,也能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图片

三明市岩前镇跨界自造乡建乡创实习工作营

台湾大叶大学教授黄柏铃在指导两岸青年乡建乡创的过程中,系统总结了两岸青年城乡发展的新思路:让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便民化与艺术化,再发挥大陆青年的优势,让已经成型的农村建筑群和场景功能区落到省内的其他村庄。在广袤的三明大地上,两岸青年的情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也在逐渐加深。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发展经验,为三明探索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贡献青春力量。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备案信息:闽ICP备12020246号-1
通讯地址:三明市三元区杜鹃新村32幢C座5-6层